——深圳市汉开数理高中童子军课程之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
汉开讲堂第十四期
汉开讲堂,是深圳汉开数理高中拓宽学子视野、培养格局思维、激发兴趣进而形成志趣的课程。8月18日,为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高一年级邀请退役军人孙卓清同志作为“汉开讲堂”第十四期嘉宾,向400余位师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的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老科长,如果你有幸活着回去,一定要到山东莱芜,去看看我的母亲。我如果牺牲了,就剩她一个人,无依无靠。”战友牺牲前的一句叮嘱,让孙卓清坚持代战友尽孝31年。
从战场下来后,孙卓清带领烈士安置小组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山区的烈士家庭,并且主动承担了4位独生子烈士的7位父母的养老送终义务,困难时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倾其所有接济“父母”。直到2016年送走最后一位老人,他代战友尽孝31年,用无怨无悔的付出忠诚践行了生命的诺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次边境防御作战,孙卓清与战友们一同冲上了前线,带着录音机在战场上记录下战士们的临终遗言。
年仅19岁的小战士孙守功,右腿负伤、指头断裂,仍执意不下火线。孙卓清含着泪用录音机为他录下了遗言:“老科长,如果你有幸活着回去,请一定要到山东莱芜,去看看我的母亲。她只有我这一个孩子,靠种地把我养大,吃了一辈子苦,家里穷,没享受过一天好日子。作为军人我们就该上战场,流血牺牲我不怕,我就是放不下我的老母亲,我如果牺牲了,就剩她一个人,无依无靠……”
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孙卓清暗自发誓要替战友尽孝,以慰藉烈士的英魂。
从枪林弹雨中归来,孙卓清接到了原第一集团军安抚农村和边远山区烈士家庭的善后任务。他将70多名烈士的骨灰一一送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并将临终遗言、生前录音等带给他们的父母。他带领烈士安置小组先后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山区的烈士家庭。来到山东孙守功烈士——就是那位牺牲在他面前的19岁小战士的家里,孙卓清亲手将烈士的遗物和录音交到孙守功母亲手中。孙卓清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场景:孙母一夜白了头发,哭干了双眼,抱着儿子的遗像,一遍一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孙卓清情不自禁地跪下:“从今往后,我就是您的儿子!娘!”
此后,他又将在前线牺牲的战士名单仔细排查,找出了另外3名烈士的6名失独父母。从此,孙卓清每年都要横跨山东、河南、江苏、甘肃四省去照顾他的“父母们”,这成了他一生无悔的选择和必修功课。
1989年10月,孙卓清转业到深圳地方工作,尽管薪资不高,家庭经济压力很重,但他坚持赡养烈士的父母,每月固定寄给“父母们”生活费。入不敷出的时候,他甚至卖掉自己的住房,倾其所有接济老人,与战友们一起前后花费近200万元。供药、雇保姆、修缮房屋、照顾病榻,他始终如亲生儿子般孝敬着“父母们”。曾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说话不太利索,却坚定地对他说:“如果有来生,我有儿子还要送到部队。”
三十载风风雨雨,每一位老人去世,孙卓清都会尽儿子的义务,为他们披麻戴孝。2016年,最后一位老人与世长辞,他代烈士尽孝的诺言整整坚守了31年。
退休后,孙卓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党史和解放军军史的追寻上,出版了《共和国不能忘怀》《抗战名师358旅征战史》《第一军政工名将传奇》等传承红色文化的书籍。他还加入深圳市龙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和“红色讲师团”,利用闲暇时间向青年人讲述革命斗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听取讲座后,汉开学子们都深深地被孙卓清同志的精神感染,全体师生共同起立,为孙卓清同志鼓掌。
青少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孙卓清同志在分享中反复叮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珍惜老一辈艰苦奋斗换来的美好生活,并鼓励同学们要怀感恩之心,立鸿鹄之志,做一名“自信、自立、自强、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的新时代好少年,将革命薪火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