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开成美】名师分享 | 英语学科理解与思索

 君子成人之美。汉开老师把“教育成人之美”作为信仰,以美成美,让人成为美好的自己。 

英语学科理解与思索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会被反复提及:英语学习应当从何开始?是否应当在学习英语时完全跳入英语世界,与中文保持距离,以更好地构建英语思维?常言“英语是一门语言”,那么应当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点?如何在教授学生掌握词句运用的同时,引领学生体察英语作为语言的美?… 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正是英语学科教育中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内容。
 

英语学习与英语思维

每每谈及英语学习,总绕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作为语言学习核心的四大基本技能,也许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些内容。那么,英语学习应当从何开始?结合当前新高考的命题模式,以及我本人的一些经历,私以为高中阶段也许更适用以阅读为核心,以阅读带动听、说和写的学习模式。具体来说,即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全面,深入研究与琢磨其中涉及到的词组、句式和语法,绝不能浅尝辄止。理解通透,方能清明无惑。英语思维,可以视作为独立于母语体系之外的、另一套遣词构句的思路;它使我们能将客观事物与另一种语言直接对应起来,无需经过中式思维的变化,即可使用英语句式和习惯语来表达自身。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基本实施全英教学;而在此前提下,个人认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必完全避讳汉语思维。若说英语是眺望世界之窗,那么母语便是奠定一切基础之石。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途径,语言总有相通之处。因此,不必生硬地割裂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懂得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体察语言之美。

所以,我以为学习英语应当注意多方面并重,一是大量阅读英文,吸收英文中独特的思想和表达。二则构建思维联系,学会使用翻译式理解,帮助在表达惯常事物时能实现中文到英文的快速转变;即在不完全脱离中文基础的情况下,表述出地道自然的英语。

 

英语的文学性与热爱

论及英语的文学性,就要试图越过“英语只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这样的思维藩篱。只有跳脱出这样的想法,才能真正将英语视为一门语言加以欣赏品鉴,方得以窥见更广阔的英文世界。文学是理性和感性能同时得以伸展的领域。语文文学如此,英文文学亦如此。文学的理性在于语言自身的结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语法,关于用词和句型规律的理论。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学习总是扎根于词汇,立足于语法。毕竟,只有理清理性之脉络,才得以体察感性之优美。而文学的另一面,感性的存在皆系于情感;唯有情感,才能在平铺直叙的文字中传递悲欢离合、共享喜怒哀乐。语言因感性而美,文字因情感而生动。而从数次改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现代英语高中教育对于英语文学性的重视;新课标的目的从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英语词汇句型的运用,而更希望能引领他们体察英语世界里的美。就以必修三Unit 5这一单元为例,以诗歌为主题切入点,引导学生读诗、品诗、写诗,教授他们在英语诗歌里感受语言之美。

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一时的激情很易,但养成长久的热忱并非一朝一夕。新颖的课堂模式,多变的讲授方法,以及最重要的、有所得有所获的成就感,便是我希望能提供给学生的最好的助燃剂。

最后,必须提及且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语言和文学的学习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与规则,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依据自己独特的个人习惯和条件,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而我,作为一名教师,我愿做一枚竹筏,渡他们越过经验边界,为他们引荐更辽阔的英语世界。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作为即将加入汉开的一员,我衷心地希望能在汉开的校园里,与学生们一起采撷隐藏在浩瀚晦涩的语句里,那些悄然绽放的细碎蔷薇。我希望能真正教会学生去观、去嗅、去品,去亲身接触蕴含其中的曼妙,希望汉开学子都能成为真正热爱英语、享受英文的新一代中学生;而那些浅淡花香,也将浸润他们未来人生的每一段路程。 

作者简介:许老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英语翻译系;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专业奖学金,对英汉的跨文化交流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借此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毕业从教期间,勤勉诚恳,教法生动,受到家长与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Search